年度首場MIH會員交流會 定錨核心使命與四大支柱
【台北訊,2025年10月31日】MIH會員交流會於9月舉行,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與來自產官學界的重要代表齊聚一堂,包括Miraxia事業開發行銷經理仲崇睿、宏致集團資深處長李忠強、永輝興電機副理林彥良、立霸工業協理郭鴻彬、杜邦處長張春來、慧國工業協理蔡志哲、鴻華總經理陳清亞、友鋮董事長張宏誠、DEKRA iST副總經理許文其、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、東元機電系統暨自動化事業群總經理王榮邦、前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、TI 德州儀器台灣暨南亞策略客戶業務總經理潘先俐、福基創新材料事業群執行長呂岡諭及Vitalcore盈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監莊皓琳等,共同與會交流意見。
本次會議聚焦如何透過標準化、模組化與平台化,降低產業進入門檻並提升整體競爭力。此次交流不僅凝聚了共識,也展現出台灣電動車產業鏈共同尋求國際突破的決心與行動力。
MIH四大支柱 串聯全球市場的「出海口」
MIH 劉揚偉董事長表示,希望透過建立一個類似產業公會的「電動車生態圈聯盟」,降低電動車產業的進入門檻。聯盟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全球供應鏈與合作夥伴,更希望透過標準化、模組化與平台化,加速台灣供應鏈的商業落地,最終成為串聯全球市場的「出海口」。為實現此願景,MIH提出了四大服務支柱:
標準化的制定與參與:
藉由制定統一標準,減少重複投入的成本,加速產品上市。
技術協作與產業曝光平台:
提供技術交流與產品發表平台,協助會員夥伴推廣產品。
推廣通路:
建構實質的商業媒合機制,為會員創造更多商機。
提升會員價值:
透過期刊、展覽、社會責任實踐等方式,建立會員的信心,並將台灣經驗推向國際。
開放討論環節,來自各行各業的會員代表踴躍發言,分享了他們的觀點與期望。這些意見涵蓋了從傳統製造業到新創軟體公司的多重面向,共同描繪出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挑戰與機會。
對標準化與平台化的期待
多位會員強調了標準化的重要性,各代表不約而同地指出,台灣傳統汽車零組件產業如螺絲、軸承等,在全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,但苦於缺乏進入整車裝配線的機會。他們期待MIH能透過制定「MIH approved」的標準與驗證清單,讓台灣供應商的產品能夠快速獲得整車廠的信任,直接打入國際市場。
劉揚偉董事長指出,電動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可借鑑資通訊產業標準化的經驗,達到更高效率的製造。這如同早期Intel建立參考平台(Reference Platform)的方式,藉由「示範車」模式,具體展現台灣供應鏈的實力,而非只是空談標準。
強化政府溝通與集體發聲
前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蔡宜兼建議,MIH可以扮演更積極的「公協會」角色,作為台灣供應鏈與政府間的橋樑。由於許多政府資源與政策資訊無法有效傳遞給中小型企業,MIH可以定期與政府部門溝通,代表會員表達產業需求,爭取政策支持,例如針對材料、技術研發等面向的補助,以提升台灣產品的成本競爭力。這不僅能為會員帶來實際利益,也能讓政府更精準地輔導產業發展。
建立互助合作的生態系
在建立互助合作的生態系上,多位會員呼應了建立一個「集體作戰」平台的需求,希望MIH能建置一個資訊共享平台,讓會員能快速搜尋到彼此的專長與技術,進而尋找潛在的合作夥伴。這個平台不僅能促進產業內部的媒合,也能讓台灣隊伍能以「打群架」的方式,共同承接海外客戶的大型專案,避免各自為政的困境。同時,也有會員提出,除了資訊整合,MIH也應為會員提供更明確的市場方向與趨勢洞察,讓大家知道機會在哪裡。
解決 Tier 1 角色空缺與技術整合的挑戰
來自Moratia的代表點出了台灣電動車產業的關鍵問題:缺乏Tier 1系統整合商。儘管台灣有許多在各自領域表現卓越的Tier 2、Tier 3 甚至Tier 4廠商,但當需要將所有零件整合為一個系統級產品時,台灣普遍缺乏相關的Know-how 與驗證能力。他期望鴻海能發揮其在ICT產業的系統整合專長,扮演「帶頭打群架」的Tier 1角色,帶領台灣供應鏈前進。
劉揚偉董事長以過去個人電腦與手機產業的發展經驗為例,指出電動車產業也必然會走向標準化與模組化,這正是台灣的機會所在。他認為,台灣應把握這個轉型契機,將過去在資通訊產業的成功經驗,複製到電動車領域。他也坦言,台灣政府對此一趨勢的重視與投入不足,需要產業界共同努力,讓政府看見台灣產業的巨大潛力。
凝聚2800家會員 共同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
這場會員大會不僅是意見交換的場域,更是MIH聯盟與會員之間建立信任與共識的起點。儘管會員們過去曾有過失望,但他們對MIH的未來充滿期待。在熱烈的討論中,MIH聯盟總裁與會員們達成了多項共識,包括強化標準化平台的實際應用、推動會員之間的商業媒合、並與政府進行更積極的對話。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未來,不在於單一企業的成功,而在於MIH聯盟如何凝聚這 2,800 多家會員的力量,共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。
關於MIH